English

大学生为何青睐“书吧”

2000-04-3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实习记者 张志雄 我有话说

北京大学东门外有一条“成府街”,近来这里被一种浓郁的读书休闲文化所笼罩。这条街上不仅有一处名为“万圣书园”的书店,还有数家被大学生称作“书吧”的咖啡屋,其中以“雕刻时光”、“闲情偶寄”这两家最具特色。每当夜幕降临,尤其在周末,那里几乎座无虚席。据记者了解,顾客中大半是北大、清华的学生,近来,品“书吧”已成为他们的新时尚。

一个周末的下午,记者走访了“雕刻时光”。这座咖啡屋前厅的三面墙放置三排高大的木制书架,书架上立满各式的旧书籍,包括电影、诗歌、文学、工艺和美术等方面。据经理张辉介绍,这些是店主庄崧冽及其妻子李若帆上大学时代的收藏。庄崧冽告诉记者:“这里可能是北京第一家有书的咖啡屋,我想让人们觉得这儿就是自己的一间书房、一个客厅、一座图书馆的阅览室”。经理张辉说:“客人来了,可以随意从书架上取一本好书,伴着一杯不贵的咖啡,坐在圆桌旁埋头读书;也可以在书架、书桌前随便翻翻看看。”记者与几位在场的客人闲聊,一位北大博士有同感道:“我喜欢这儿,没有任何其他目的,就是为了坐一会儿,和朋友聊聊天儿,看看书。现在这里已经有了一批固定客人,有点小沙龙的感觉,彼此间有种不用说的默契,像放大了的学生宿舍。我喜欢这儿的书,不新不旧,没有明确的分类,一种恰倒好处的‘乱’。”

谈到咖啡屋的经营状况,经理张辉告诉记者,顾客中北大、清华学生占大半,平均每天超过50人光顾,到周末可以达到100人次,而咖啡屋供顾客活动的实际空间不过20平方米。顾客中80%是回头客,基本是熟面孔。

与“雕刻时光”隔街相对的是“闲情偶寄”,这里又是另一番天地。如果说“雕刻时光”为欧陆风情所渲染,那么“闲情偶寄”就是充满东方传统韵味。记者与店主人画家邹?的谈话就在这千年古曲声中开始。据他介绍:“目前,店里的收支基本平衡,因为我刚从先前店主那里盘过来才一个月,所以老顾客不算多,但是有一些老朋友常来捧场,我给他们打折。大学生常三五成群,大多消费在100元以上。与商业化相比,我宁愿保持文化的追求和氛围的营造。我开这个店是为我和我的朋友——这些搞艺术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窗口,传播我们的作品和追求。”他告诉记者,当初他本想开一个书店,但是那需要相当大的投入;然而像现在这样,租一间房子,按照自己的品位和追求装饰一番,提供一些酒水咖啡,再把个人藏书和部分朋友的赠书简单地摆在书架上,不需要多少本钱。

与“雕刻时光”力求为客人营造一个轻松、自然、独立的读书空间不尽相同,邹?认为除此之外,与顾客的交谈也非常重要。他说:“正所谓‘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!’如果你遇到一位具备‘整合能力’的读书人,通过交谈,你从他那里得到的收获,也许正是他此前从许多书里领悟和提炼出的道理。因此读他这个人也是在读书,也许这就是一种为许多人所忽略的读书方式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